羡慕和嫉妒
羡慕和嫉妒。首先区分英文单词:envy和jealous,前者是中文意义上的嫉羡,后者是中文意义上的嫉妒。
然后看中文之间的区别。“女人善妒”,尽管我认为这个说法颇为片面,就妒忌的本义来说,是在一段叫做AB亲密关系进行中,出现了另一个第三方C,C可能成为这段关系的终止者——通过与关系中的A或者B发生亲密关系,那么AB亲密关系中的另一方就对C产生了妒忌的心理过程,所以不难看出来这种过程里,A或者B所抱持的妒忌是认为自己可能因为C而失去所爱的心理过程。
再看嫉羡。这个就非常好解释了,举个例子,你身边的某个女同事嫁给了一个高富帅,并且刚刚去了海岛度蜜月回来分享照片和旅途经历,这时候你心里可能产生的一种酸涩的味道——她那么平凡为什么能遇到高富帅?甚至他们幸福的笑脸都可能是刺伤你的利刃,刀刀刺进心里不得安宁;这种情绪严重时甚至可能发生在针对虚构小说里的人物。
简而言之,妒忌是担心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抢了,而嫉羡却是因为别人拥有什么东西而自己没有的失落伤感甚至可能是暴力行为。
好吧,可能你说,这太简单了,翻翻字典就知道了。
但梅兰妮·克莱因说,妒忌是正常的情绪过程,事实被澄清之后一般都不会继续,这过程被很多小说用来发扬光大,也许针对一个妒忌对象的澄清需要洋洋洒洒好几万字;而嫉羡则不一样了,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最最原始的出生后的3-4个月,对母亲可以有哺育这个能力,而自己没有的失落伤感甚至是要暴力毁掉它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会在6个月大是被“抑郁位置”的主导抑郁情绪所替代,婴儿会认为自己的这种嫉羡非常不好,可能为自己招来被害的可能(因为自己产生了毁灭母亲的念头),但又不可抑制地需要和依赖母亲,被这两种力量拉扯,想来别看婴儿每天吃吃喝喝睡睡,也是经受了种种痛苦的过程的。
随着他们的认知范围越来越广泛,渐渐地他们发现自己的这种嫉羡并没有伤害到母亲,而母亲也不会因为这些就疏远甚至是遗弃自己,他们探索的范围和脚步越来越大越来越快,“偏执-分裂位置”和“抑郁位置”的修通成了心理成熟的标志。
大部分的重症精神病科患者其发病根源都可以追溯到这个阶段的这两个位置的固着和修通。对于正常的成年人来说,在情境符合条件的情况下,这种婴儿期的场景依然可以被唤醒,此时的成年人极可能陷入这种早期情绪被唤醒的种种心理不适中,但通常正常的成年人很快会恢复。
那么,一个成年人是如何来观察到婴儿的——还不会用语言表达的婴儿的心理过程的呢?梅兰妮·克莱因的方法是“游戏”,让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他们自发的想象和联想通过游戏的方式体现出来。这是她进步于其恩师弗洛伊德的地方,弗叫兽充其量是从对成年精神病人的分析中追溯到其童年或者是婴儿期的经历。
但客体关系这一体系发展到今天,绝不只是梅兰妮·克莱因一个人的功劳,这其中她的“死对头”弗叫兽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也贡献卓越。
书中涉及到了很多知识点,梅兰妮·克莱因解释详细却不啰嗦,非常值得喜欢客体关系的人阅读。
男人也善妒,只不过妒的东西不太一样,哈哈。
嘿嘿~~ 妒忌是人的天性吧,有时候妒忌也可以是动力呢,但是嫉羡却是具有腐蚀性的一种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