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没有你的故事,你是谁》所感
收拾旧书的时候,翻出来一本看了前20页就搁下的书《没有你的故事,你是谁?》(WHO WOULD YOU BE WITHOUT YOUR STORY?)我已经不记得上一次读它是什么时候,但翻开之后竟然舍不得停下来。
这是一本有关心理的书,咨询师拜伦·凯蒂关于“反躬自问”的工作坊记录了其中的十五例个案。反躬自问,顾名思义就是问问自己,英文为search one’s heart,似乎英文更加能传神地表达这个内涵了。
生活中可能一些人会关于“反躬自问”将事情的原因归咎于自己,但凯蒂并不是要让人们责备自己的过失,事实上,这里的反躬自问更像是撕掉自己的面具,坦然面对自己,是的也许你的妈妈蛮横无理,也许你的父亲酗酒暴力,更可能你的妹妹还在做一些“让人快乐”的事情(或者曾经),甚至更糟的你可能认为连你的母亲都不爱你了等等,但是(所有事情可能都有“但是”一说)凯蒂认为这些念头都可能只是盘踞在脑子里的一些你对问题的看法,在工作坊中,她展现了精湛的咨询技艺,和“反躬自问”的技能,让坊中有种种困扰问题的人都真正看到的症结。
反躬自问的四个问题是:①这是真的吗?②你能绝对肯定这是真的吗?③当你相信这个想法时,你会如何反应?④如果没有这个想法,你会是谁?之后将你的想法反转过来,并且找到三个例子证明跟先前的想法一样真是,甚至更加真实。
反躬自问很容易会被误解为一种归因方式,即内归因,将所有问题归咎到自己身上,陷入深深地自责。
但是凯蒂所提倡的反躬自问,并不是要追究谁的责任,而是要看到事实的真相。如果我们没有在一个重要的测试中获得好的成绩,感到自己整个人都没希望了,陷入了各种愤怒、不甘、纠结、焦虑的情绪中。问过那四个问题之后,再反转想法“我以后都没希望了”“我的人生就此一蹶不振”“我没法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了”等等,结果真的可能是不一样的。
凯蒂会适时给受访者一些情绪的处理,比如对过去某个未愈合的悲伤做一个处理,或者帮助受访者看到一些以前并未看到的东西,虽然都是受访者“自己看到”的,但阅读中我不得不敬佩凯蒂的敏锐观察力和同理心,她并不会触碰受访者的一些深层的问题,但却能让他们及时返回到自己的内心看到到底是什么让自己困扰。
但我认为:这种方式并不完全适合“自助”,有困扰的人很可能被这种自问深深地打击朝另一个方向走去:即被自己的非真相的看法困扰。
———题外话———-
码这篇的时候走神去看了一下微博,又一个抑郁症自杀的18岁孩子。是的,你可以说“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但是请相信但凡他如果觉得自己有一点点出路也不会在这个年纪,在还有心爱的人的情况下选择结束生命。如果你有一万个认为他应该活下去的理由,那么他就有一万零一个理由认为没有出路。谨在此表示,请勿将自己的认知当作所有人都应该有的。也愿往者获得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