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孤傲半世敛

我承认我是标题党。

鸠摩罗什的前半生是传奇,他七岁随母入教,从“说一切有部”开始,师从盘头达多,习小乘,崇尚个人修为的提升,他12岁那年便能与大和尚辩论获胜,从那之后名扬天下,所到之处受人供养不计其数,养成了他不拘小节的豪放性格,也为他中青年时期的破戒买下了种子。

21岁,偶然的经历让他开始改习大乘,并一直是大乘的信徒直到圆寂。年纪轻轻的他便开始执掌雀离大寺,对佛教道义的理解更是远远超过了早他十几年修行的师兄师傅,他到长安(姚秦)成为国师的时候,他的两位师傅先后从罽宾和龟兹前来支持他,与他共同翻译梵语的佛教典籍。

早年能言善辩,在教众里颇有威慑力和领导力的罗什,在将近四十岁的时候到了长安。长安有一批本土的佛家大师和翻译佛经的高僧,罗什的到来对他们无疑是巨大的威胁。而当时的姚秦王“姚兴”对鸠摩罗什十分信任,常常与他一起谈论佛经;但这时的罗什,是被吕光逼迫破了色戒的罗什,他在信徒及教众里的威慑力大大降低,他从原先的能言善辩到了常常被学识低他许多的和尚问得无以言对,原先他能轻易应付的“挑衅者”,到后来他只能让自己的“关中四子”之一“僧睿”去应战。

我笃信破戒对他的自信心打击至大。但不免又想到底是什么让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破戒?如果说第一次是被逼的,后来的两次(不同的史书有不同的说法)竟还有一次是他主动要求的。不尽觉得小春的《不负如来不负卿》中的解释到很能自圆其说。大师对自己的妻妾成群却很泰然处之,丝毫没有因此而改变什么。但作为从小就在佛教中长大的人来说,这多少成了他的“心结”——可见,情欲之猛,让如此俊朗不羁聪慧过人的大师甘于沉沦世俗生活,将大好的成为“佛教大师”甚至可以超越唐玄奘的机会白白浪费了。

纵然在大多数佛教文献中鸠摩罗什因此没有很高的地位,如果他能将自己的心结解开,他的成就又何止是翻译三百多部佛经呢?

作者的见解也很独到,从鸠摩罗什从小学习佛法的经历来看,他对于佛经的理解以及辩论往往处于他对于知识的极度渴望,他出众的智慧让他在各种辩论中都能胜出。不难想象,他并不会太在意佛教戒律,所以破戒与否,他并没太当回事也是极其自然的了。

【我承认自己有些标题党,只是“敛”字也许你不以为然。谁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后半生只专心翻译佛经,但也许这是他对佛经的又一层认识?或者是他的大隐隐于世呢?(此段文字仅为个人观点)】

1 条留言

  1. codee说道:

    没看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世界终将得到救赎,当真爱被如此坚持

© 2013 燕渡寒潭 别为活命而败坏生存之根
Powered by WordPress Theme By L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