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枷锁》书摘及其他
并不是第一次看毛姆的作品,但这一部却跟别的不一样,也许是倾注了太多作者本人的经历。作者曾经一度将初稿搁置一边,但文中的人物仿佛不甘心般时时会出现在作者的梦中,当文章终于经过修改后发表了,他也仿佛感到其中人物一个个地都安息了。
除了主人公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米尔德里徳。她与主人公菲利普的屡次“交手”,均以菲利普“破财”告一段落,菲利普对她的“爱情”,即便到文末也没有消失,最严重的倒数第二次“交手”结尾,她用尽一切手段,菲利普的小屋子没有一件完整的东西,而她带着和自己的丈夫所生的孩子身无分文离开了菲利普。总以为,这下菲利普总该接受教训了吧?可最后一次见到她时,他依然不能抑制地要关心她,同时又憎恶她的不自尊自爱始终活在过去,没有任何进步。仗着“爱”毫无道理,米尔德里徳一次次地将菲利普“操纵”在手里,这个男人几乎是她最后的避风港,她坦然接受菲利普的每一次经济支持和心灵的慰藉,没有感恩;菲利普对她的爱情消失了,种种手段也不能让爱情回来时,她便恼羞成怒地毁了曾经无条件帮助她的菲利普的所有东西(好在留了几件衣服),菲利普一度衣不蔽体,露宿街头。其实除了菲利普还爱着她的时候,其他情况下所有菲利普的爱都可以用“仁慈”来解释,而米尔德里徳对这种“仁慈”接受得并不坦然,生活逼着她只能接受,所以才会有后来的反弹,这反弹与其说是针对菲利普的,不如说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反抗,但终究她无法继续接受,终究米尔德里徳也是个骄傲的人吧。
另一个人物,便是海沃德。这个人物每天用自己给自己编织的“谎言”来当作“真诚”,“他在撒谎,却不知道自己撒谎;……”“他真诚滴错把自己的肉欲当作浪漫的恋情,错把自己的优柔寡断视为艺术家的气质,还错把自己的无所事事看成哲人的超然物外……”“他不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上,非得越过一大片干旱贫瘠、地形险恶的荒野,才能跨入活生生的现实世界。”读着读着,仿佛作者将读者的那一层谎言也揭开了,赤裸裸地面对一个如同海沃德一样的自己,你敢吗?这个集体被媒体催眠的时代,有几人清醒?
对艺术,对贫穷,对爱情,对生活以及人生,通过主人公的经历,都有非常详细的描述,常常看着看着内心不断地为作者点头称是。
一段关于青春的说法,是献给海沃德的,但也想用来结尾:
所谓“青春多幸福”的说法,不过是一种幻觉,是青春已逝的人们的一种幻觉;而年轻人知道自己是不行的,因为他们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全是从外部灌输到他们头脑里去的,每当他们同实际接触时,他们总是碰的头破血流。看来,他们似乎成了一场共谋的牺牲品,因为他们所读过的书籍(由于经过必然的淘汰,留存下来的都是尽善至美的),还有长辈之间的交谈(他们是透过健忘的玫瑰色烟雾来回首往事的),都为他们开拓了一个虚假的生活前景。年轻人得靠自己去发现,过去念过的书,过去听到过的话,全都是谎言,谎言,谎言;而每一次的发现,又无异于往那具已被钉在生活十字架上的身躯在打入一根钉子。
人性的枷锁太多了,谁不想做个好人,总有枷锁影响着你
佛家说这种就是“业障”吧,其实都是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可能这辈子需要“修行”的东西。如果你可以接受佛家之类的说法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