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翻译
偶然间接触到了一个做翻译的人,他认真问我,你用翻译软件吗?
我一愣,自然联想到了google或者金山之类的翻译“利器”,于是立刻摇头,并且傻兮兮地问了一句:“机器翻译的东西能看吗?”
他略略消化了一下我的问题,没有看我的眼睛,补了一句:“不是金山什么的,是其他的翻译软件,只从事翻译工作的那种。”
我更诧异了,“有这样的软件?”
泛泛之交,我没有更多地跟他分享我的感受。
如果机器可以做这件事情,那么还需要笔译这个工种有什么价值?
近期接收到的信息都是,笔译的价格非常低廉,100元/千字,彼时我十分不理解,对于我这样“落伍”的人,一篇千字文,至少需要一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出来,斟酌用词,精确把握原文意思等等,怎么就能低廉到这个程度?
但凡跟机器挂钩了,就跟“工业化挂钩”了,像我手工做出来的小包包,放在机器上的工业化生产,成本就自然降了很多,而我竟然还执着与手缝的效果,不难想象,我自然也是人工翻译的拥护者了,并且对机器翻译的东西十分抵触。
如果真的这些活儿都交给机器,那么严复的“信达雅”怎么实现?虽然翻译与作品本身创作并没有关系,但也是作品传播时候的关键媒界,草率不得。
或许他们认为翻译的工作是校译,但校译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全文的准确把握上的,否则如何做到通篇的风格一致,内容和用词前后呼应,所谓文章的美感才能体现出来。
时下很多专业性书籍,都受到“翻译”过来根本看不懂的诟病,甚至有人因此否定了原作者的内容,究其根本是对待翻译的随意和只图速度和成本最小化的结果。
反观台湾很多译作质量非常高,心理学的《大师的门》系列,甚至为原作增色不少,我想这样的翻译佳作没有哪本是机器能产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