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你自己
我想我是个神经很大条,有些细节不太关注,有些则是关注了并不往心里去,我没有总结过什么样级别的细节会打动我的那根弦——让我欢喜让我忧,但我却龟毛地会被细节掌握情绪,比如一个眼神,一个细微到不能细微的动作。
但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看世界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他们有各自的DDG(Delete【删除】,Distortion【扭曲】,Generalization【模式化:此为我的解释,这种模式化更类似于将获取的信息经过删除扭曲之后形成一种应对模式来对以后的信息进行删除扭曲的处理。】),DDG决定了他们如何感知周围世界并作出回应。DDG的形成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他们形成在我们年幼时期,甚至更早的胎儿或者婴儿时期。
比如我们每天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到无数的信息,走路的时候,听到路人说话,汽车鸣笛,鸟的叫声等等,大脑并不一定要对所有这些作出反应,所以这类信息极有可能被“Delete(删除)”
我们来看较为复杂一些的Distortion,经过Deletion的信息大脑并不会完全“照本宣科”地来处理,他们会被稍作“加工”,这个环节是NLP的理论中的名词,但我想这里潜意识参与度非常高。在这里,信息为什么要被distortion,怎么扭曲加工法?遵循任何规则吗?完全不得而知。弗洛伊德会说:跟幼年经历相关。比如小时候,你考试得了59分,你记得妈妈教过你,要“诚实”,于是你拿着那张59分的卷子交给了刚下班回来的妈妈,妈妈突然之间发飙了也可能突然之间泪如雨下,总之出现了你不能应付和不能理解的情形,你为此可能还会承担相当的“痛苦”或者“煎熬”,这时候大脑会将这一系列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我诚实地做了一件事情——妈妈发飙了/哭了——我遭受了煎熬/痛苦,人的本性是“逃避痛苦”“寻找快乐”的,于是当下一次你考了59分的时候,你可能选择“不诚实”或者换个方式来处理。我希望这样一个例子可以浅显地解释一下distortion扭曲。
然后就是generalization,当类似59分事件多了之后,大脑不可能每次都用Deletion和distortion来处理,他们会“简化”处理过程,凡是类似59分事件的都会扭曲之后再做应对。这一环节的改变需要大量不断打破原先经验的事实,并不是不可行。
所以,我们会看到生活中,吵架或者发生冲突时,一方总会说:“你每次都这样,XXXXXX!”另一方则很惊讶,自己如何就“每次”了?只不过第一次XXXXXX而已啊?于是冲突升级,TA也开始寻找对方的“每次”,于是开始白热化,其实这很有可能真的是第一次,也可能是大脑为了省事弄出来的模式,以便让更多的能量元和神经元可以处理更加紧急的和重要的事情。
也有人解释这种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为scheme,中文可以译作“图式”,这是一种形成之后不易改变大脑对外界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随着年龄增长,这个图式会越来越稳固——因为图示的改变需要大量的接受新的信息打破旧有图式,这对一个上年纪的人来说,需要重新适应新的信息,这跟他们自身的体力相悖——偶尔还跟社会习俗的眼光成反比,眼光越苛刻,他们越不可能改变。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某个模式有问题,那么请耐心地从Deletion和distortion的环节开始改变,并且需要大量的改变才能改变你的模式,这个过程需要当事人有意志、情感以及恒心才能完成。
可我们总听到:“我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你怎么总是改不了/听不进呢?” 请原谅,大脑需要时间和信息加工过程来改变固有的模式。这类抱怨只会让当事人更加反感而放弃改变模式的意志。
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TA自己的,无论科技如何发达——也不能真正站到对方的位置去感受他们的感受,所以那些能够跟你哪怕只有一点点“感同身受”的人就显得非常可遇而不可求,哪怕他们身上有一些我们不能容忍的缺点恶习,这场孤独的人生旅途,就不要强求那么多了吧?
以上。
这是个沟通技巧的问题,引导好过责备。
可能大环境下我们有太多的负面情绪,不小心就会对神百年的人发泄出来。带着情绪的沟通很难真正进行。。。。